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今日(5月15日)在北京开幕,亚洲47个国家以及近50个域外国家的各界代表将共同参会。围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大会将为新时期亚洲文明互学互鉴、繁荣发展搭建平台。
亚洲文明,璀璨深厚、和而不同。此次大会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今年举办的又一场外交盛会。同时也是首次成功共聚亚洲国家展开跨文化交流,因此具有开创性的特殊意义,蕴含着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共创未来的美好期待。
本期前言积极呼应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新趋势,全面梳理、解析相关理论背景和政策实践,以期为读者详尽展现我国为构建亚洲文明共同体所贡献的智慧与力量,并为地方政府呼应国家战略和参与亚洲共同体建设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主持人:张立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1、多元文化,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共存”?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对抗还是合作,这已经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
“文化冲突论”起源于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亨廷顿(SamuelP. Huntington)在美国《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上发表的名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该文(与其在1996年出版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存在八个主要文明构成了冷战后的世界文明格局,即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不同文明之间的地理交接处形成了文化断层线(the cultural faultlines),而未来世界的重大冲突将会沿着这些文化断层线展开[1]。这就是“文明的冲突”理论的大框架。
这一理论一经问世,便迎来源源不断的讨论与挑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曾从孔儒“和而不同”的价值出发,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批驳。他认为,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明发展更应该是以相互吸收与融合为主导。如果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 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要的[2]。
绸之路由三大文明体支撑:大唐的长安、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阿拉伯的巴格达以及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中亚城市(资讯来源:文明杂志)
当今,全球化浪潮越发汹涌,不同“文明板块”正以空前的速度走向彼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对待多元文化彰显着一个国家(或一种文明)对他者的包容程度。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而面向未来,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我们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对待世界文明的开放态度。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必将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2、构建亚洲文明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中国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对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向世界讲述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深刻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明观,在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反响。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亚洲大家庭。”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资讯来源:新华社)
此次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倡议,进一步推动亚洲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出席有关活动;大会内容包括开幕式、分论坛、亚洲文化嘉年华和亚洲文明周活动,涉及相关活动达110多项;邀请柬埔寨、希腊、新加坡、斯里兰卡、亚美尼亚、蒙古等国家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以及来自亚洲各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演艺明星和各界人士将参加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活动,预计共有3万余中外人士参加此次文明周活动。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方领导人夫妇及嘉宾。(资讯来源:新华社)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筹委会副主任兼执委会副主任徐麟介绍,希望通过举办此次亚洲文明大会这个平台,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更好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进一步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中国对传承和弘扬文明的一种守望坚持,也是中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3、“一带一路”在亚洲的投资合作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5年来,“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至2019年3月底已吸引了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4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多个国家同中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数百个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在逐步落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提出,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就是要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国家发展贡献顺应历史潮流的中国智慧。5年来,其实现成就包括:
1.助力亚洲国家外贸加速回暖。2013至2018年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超6万亿元,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82个,对外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其中,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等国是中国最主要的“一带一路”贸易伙伴。
2017年中国与相关国家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资讯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2.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5年来,中国和沿线国家一道,在港口、铁路、公路、电力、航空、通信等领域开设了大量合作,有效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其中,与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的港口运输交流最为频繁,也带动了贸易合作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资讯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3.多元化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与亚洲大洋洲、南亚地区国家建立良好的金融合作关系,亚投行成员已达93个(其中,“一带一路”国家超过6成);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4.改善沿线国家民生。把向沿线国家提供减贫脱困、农业、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援助纳入共建“一带一路”范畴,开展东亚减贫合作示范等活动。
4、地方城市的未来机会
而对于国内城市来说,“一带一路”在内的国际合作战略为全国各大城市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平台。从区域格局上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东部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西部经济实力不断扩大的战略选择: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改变中国西部地区一直以来远离中心市场的局面,进而扭转发展的区位劣势;同时也使东部地区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东西部整体协同促进区域合作新格局。
因此,当前在国家战略机遇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调整对接策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
山西、北京出台了2018年-2020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将着力优化提升对外交往平台、科技支撑平台、人文交流平台和服务支持平台的功能作用,山西计划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对外开放,将全省打造成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江苏、江西、陕西、广西、天津等省市印发了2018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要点,河北发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实施方案》,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对全年工作作出规划,设立了推进工作的近期目标。
辽宁发布“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是国内首个在省级层面全域建设"一带一路”的路径拓展和实践创新,提出推动辽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共建“东北亚经济走廊”,携手打造东北亚命运共同体。
地方省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出台地方行动计划(资讯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相关阅读推荐
《文化纵横》2017年第4期:亚洲的中国
《城市中国》2017年第81期:全球竞争中的亚洲城市比较
《文明》2019年04-05期: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特稿:《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及系列期刊
参考文献
[1]陈纳,范丽珠.“文化断层线”的谬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再批判[J].文化纵横,2017(02):128-133.
[2]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7-15.
(文案:李雯骐;编辑:王琳;审阅: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