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规划前沿 正文

前沿:居住区规划前沿(2019/11)

作者:同济城建干训中心时间:2019-06-21点击数:

编者按

本世纪以来,我国居住环境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空前丰富,主要表现为对社区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关注日益加强,对旧区更新内在机制的探索日渐深入,对居住空间里社会与环境风险的防范意识逐步形成。城镇化、老龄化、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等议题相互交织,要求人们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居住形态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十四五期间,居住区规划应紧紧围绕营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目标,根据居住人口结构和特征,明确各类服务设施、促进健康生活行为、构建完整的社区环境与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富有归属感、认同感的社区文化。

本期前沿针对居住区规划领域的问题与趋势,介绍了近期重要相关政策与技术标准,并结合社区生活圈、社区微更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老龄友好社区等热点议题介绍了实践领域的最新进展。

                                

主持人:于一凡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住建部城乡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编制委员会委员

 

1. 问题与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们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开始更多追求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如希望获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城市规划需要在继续推动环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在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提出:要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共谋共治共享,需要注重城市建成区存量的改造提升利用,注重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的整体规划设计和营造,注重新技术带给城市生活、运行、管理的剧变,倡导参与城乡社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践。 

      “十四五期间,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建设全龄友好、公平与共享的城市环境。城市建成环境的改善与更新将更加尊重老年人、儿童、妇女、流动人口等群体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特点。城市规划师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增进民生福祉和人文关怀为发展的核心目标,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

 

2. 政策与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

建村〔201919

 

     20192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公布了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倡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意见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计划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预期到2020年,城乡社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2022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目标,初步建立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QoR7sJ0UQUicwDPScr0bTE3ibgZGv3U8NqECToURloDnwfDjV5JdPKT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0187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并于201812月正式实施。标准提出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设方针,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和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版标准不再沿用居住区、小区和组团的规模层级,而是采用了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和居住街坊社区的空间结构概念,体现了对传统居住空间组织与公共服务配置的反思,也对城市规划的工作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社区生活圈规划体现了中国城市空间的研究热点正在由物质、经济空间走向生活空间,规划导向由重视土地开发的管控转向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一转变标志着居住区规划领域在认识层面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变革,为生活空间组织、公共服务配置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带来重要契机。

 

3. 社会热点与实践前沿

3.1 社区生活圈

     生活圈较早来自于地理学研究,用以表示日常活动中个体以居所为中心占有和联系的空间(Anderson J. Tindall M, 1972),后在亚洲地区(主要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得到实践和应用,其研究与实践的空间尺度涵盖了区域、城市到社区各个层面,且均有不同的适用内涵。其中社区层面的生活圈又称作社区生活圈,是指居民以家为中心,一日开展包括购物、休闲、通勤(学)、社会交往等各种活动所构成的行为和空间范围。从传统居住区规划走向社区生活圈规划是城市规划面向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策略,其重要转变体现在从传统重视物质资源的空间分配到重视人的需求的满足。社区生活圈的理论框架和工作方法不仅为新建居住区提供了灵活的技术支持,也能够为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 

【案例】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实践探索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W8OPiaYWBwSNyxdJVNrXF03ibrMgfwicBfwEr4tKUX1EKnYzzFXnJFjn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简称《导则》)的工作重点首先是从统一的设施配置标准向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差异化设施配置转变;其次是强调协作式规划,鼓励居民、社会团体等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社区建设。目前,上海已经在一些社区开展了生活圈规划和建设的试点工作,包括浦东缤纷社区、普陀万里街道、静安美丽家园等项目。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行动路径包括从前期启动到方案制定、项目实施、成果推广的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深解读、组队伍、找短板、定任务、推行动和评成果6个步骤。通过梳理本社区发展关注的重点,研究居民的需求变化趋势,明确生活圈建设的导向和目标。上海市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应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人为本、关注生活核心问题、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的精神出发,聚焦居民日常生活、工作与休闲,通过优化社区的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梳理公共开放空间,营造可达性强、服务精准、功能复合、开放安全的宜居社区。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zWQhVSOcs6n2vr7xjDg3YB4IMGPAGflA34F7CUNJNtIHWy1eEtsSp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案例】长沙市15分钟生活圈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zEVP5hboQm29JfPV7BhDVAz3ic3asy1G56qwt0QHjnANok2Kzd5aUu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长沙市关注居住空间品质的提升,到2020年时,在长沙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长沙提出分三个阶段推进生活圈规划,重点打造以街道为基础的3315分钟生活圈(其中星沙街道6个、湘龙街道3个、泉塘街道5个、榔梨街道19),以幼儿园、小学、社区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物业管理用房、公交站点、小型垃圾收集直运站、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场所等为配套设施为抓手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J103eaX86zF2lVv15mEibD6YUwrzpFG6HXBkfvsgJvOdEsdviaV5pDD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为了保证“15分钟生活圈的落实,长沙市规划局牵头制定出台《长沙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市规划局、市人社局牵头将任务图、表纳入多规合一平台的专项台账模块;市财政局制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市民政局优化调整街道社区边界;并由对应责任部门制定出台相应政策予以保障。具体措施包括: 

1精描现状底图:专业团队对全市六区一县86个街道、580个社区进行了现状设施调查,形成全市现状设施一张图、一张表。 

2、量化评估现状:开展《长沙市宜居社区整体状况评估》,从社区生活圈宜居性的五个维度,即宜居住、宜就业、宜出行、宜生活、宜游憩五方面,开展评估。

3明确制度标准:《长沙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定(试行)》于2017101日实施,目前正在编制《长沙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草案)。 

4、城区无缝画圈:步行15分钟可达社区级生活圈,自行车15分钟可达街道级生活圈,公共交通15分钟可达区级生活圈。

5、条块协同推进:以“15分钟生活圈为主体,同时加入其他惠民设施,两场,即停车场、农贸市场;三道:人行道、自行车道、历史文化步道。

6智慧平台支持:多规合一平台(为支撑,开通一圈两场三道的专项台账,便于定期考核。 

 

3.2 社区微更新

     社区微更新是指基于既有社区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环境,通过提升空间品质、改善社区服务、激活社区文化等手段, 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更新活动。 

     区别于传统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与改造模式,社区微更新立足于居民需求,关注细节品质提升和功能创造,重视更新过程中的参与性与自发性。强调对人的关注,采取多方合作、公众参与的现代治理理念。部分地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区规划师作为该过程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案例】上海市浦东新区缤纷社区

     浦东新区自2017年在五个街道开展缤纷社区建设试点,2018年在全区36个街镇全面推开。在街道、政府部门、社区导师和居民的共同参与下,缤纷社区选取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九项行动(口袋公园、街角空间、运动场所、活力街巷、慢行网络、林荫街道、公共设施、艺术空间、透绿行动)开展居住环境的微更新。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ayDNb5TrRcFpjUUicmialjT1GibNVrebodCTCRiaqla7H45p161tIiczTg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社区更新的参与主体形成了内、中、外的圈层结构。内层为居民、居委、社区代表,居民是社区治理的核心;中层为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企业,能激发和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对社区直接治理;外层为街镇、政府部门和媒体,能为社区治理搭建平台,对社区间接治理。项目推进以居委会、业委会为主体,实行全过程自下而上一图三会(方案设计图、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的社区自治、共治模式。推进过程中建立了联席会议、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降低协调沟通成本,保证工作效率。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LD6NGmPicxKC44xwFT8ncz0fAw5WpMWaaRvUHkPavndrZZozIAcmfu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1)社会组织为媒:陆家嘴跑步道花园

     福山路上一家健身房向陆家嘴街道提出利用门口的街道和建筑后退空间建设健身步道,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将其纳入环梅园公园翡翠指环整体改造方案。陆家嘴社区基金会邀请居民、设计师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讨论,采取政府出一点、众筹一点、基金会筹一点的资金筹措思路,由商户承担部分跑步道管理维护的责任,组织健身主题活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lKOy6gdsLmT9xGGFhkrP3iaGxytcwzbyiaAvGEC0DutN7CicXXSaVC0K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专业人士为媒:塘桥休闲广场

     在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倡导下,塘桥文明办、塘桥社区志愿者协会进行塘桥社区街角设计公益项目选址征询投票活动,邀请3家专业单位进行了概念设计公益众筹,并纳入上海市社区微更新试点,经过专家、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等的联合评审团评审,同济大学团队胜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ksvrHjG17WzJDKaKzm13m3pJHRnGzyhZHT8Vn3CqCJ11p4AXkHOks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3)企业为媒:陆家嘴街道公益艺术墙绘

     2017年以来,多位国际级墙绘大师通过立邦集团为爱上色项目在上海集结,分别在浦东15面城市建筑外墙上完成了主题为儿童关怀和动物保护的墙画创作。立邦集团负责出资和联系艺术家,街道完成各环节的协调工作,设计创意需征询小区居委会、业委会、所涉房屋业主的意见并获得认可。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yY6RH32F1nrxQGvROI1MEzAVYfw22IKY80smIZKTdu3EiaYWN3PP1W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3.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在城市化和全球化多重因素下,城市社会结构流动性、多样性和异质性上持续增强,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压力不断增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着眼点包括: 

1)着手增量,弥补短板,提高服务水平。如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福利设施、体育锻炼设施等,加强社区层级的公共服务配套。

2)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与空间布局,提高配置绩效和服务质量。突破见不见的传统规划思维,衔接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的配置质量和服务效果。

3)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推进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案例】上海市郊区镇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对于提升郊区竞争力和吸引力至关重要,也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空间网络化、流通信息化、服务品质化、设施特色化、用地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下,聚焦公共资源统筹配置,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结合市域城乡体系,《上海市郊区镇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导则》提出了郊区镇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内容和途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vXcoU8xHWBBiblldsDdM4BEedOukyrwiaY3icFJU9Xpia7jicqnMJjsTUA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

《导则》提出的郊区镇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主要包括:

1)因地制宜,对接未来镇村空间格局

     新市镇,提高公共设施服务能级,突出在市域城镇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考虑其区位、功能、规模和特色等,提升宜居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品质,对重点镇(中心镇)、毗邻中心城的镇、远郊独立镇提出差别化的配建引导。集镇(主要是非建制镇),重点完善社区居住和为农服务功能。村庄,凸显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功能。 

2)整合资源,激发效能,营造品质化的人居环境

    优化设施布局,发挥功能兼容设施间集聚效应和互补作用,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集约节约用地。鼓励结合轨道站点、交通枢纽复合开发,综合商业娱乐、文化体育、老年服务、儿童教育及社区公园等多项功能,提升服务品质。 

     完善综合交通,建立与上海未来城镇空间格局相适应的公共交通及道路网体系。强化综合交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人口规模达到20万的郊区镇优先配置城际铁路或轨道快线;加强新市镇与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便捷联系,建设与周边村庄通达便利的多样化公交体系,通过便捷交通实现公共服务对区域的多层次覆盖。 

    加强市政配套,完善郊区镇、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能力,增加镇村垃圾收集站、污水处理等设施;完善智慧信息基础设施配置,提高移动基站、光纤和公共无线局域网(WLAN)的覆盖水平。 

 

3.4 老龄友好社区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社区和居家养老是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为老年人创造弥补性和支援性的住区环境,不仅有助于延长老年人独立生活的时间,维护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永续发展的积极措施。20161012日,全国老龄办、发改委等25部门联合签发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出台的首个关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意见全面提出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新理念,指出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因素、适合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环境建设要以人口、经济、社会和老年人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老年人身心特点,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意见》确定至2025年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目标,提出形成以一批各具特色的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宜居社区,从而也将拉起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由试点探索转向全国范围内创建的帷幕。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阳光老年计划的基础上提出老年友好城市(Age-friendly City理念,并将老年友好城市定义为:通过最优化健康、参与和安全的机会鼓励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07年,WHO 在全球22 个国家33 个城市进行的老年友好型城市调查的基础上发布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确定了支持积极和健康老龄化城市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同时确认了老年人获得公共交通、室外空间、适当的住房以及社区支持和卫生服务的重要性。《指南》提出了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8个主要领域:室外场所和建筑物、交通、住房、尊重和社会包容性、民事参与和就业、社区支持和卫生服务以及信息沟通。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icMeO82HfstcHqFBuibaLBSb92jUCtTn4Boc92pvRJDQiaDpnqEzdc1C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8iaTfYEG49vu3jz5v2Mlln3PkLIUe93Ho35lHdy3e3gKS1r3tBITTS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区正在为更好地满足老年居民的需要而努力。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城市和社区老年人友好网络(Global Network for 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的建立为了促进世界各地城市和社区之间的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尽管参与该网络中的城市和社区大小不一,但所有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和承诺,即促进健康和积极老龄化,并为其老年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0icvT8VApxejzvjMJtXpgZI5CMcT3EGkXnQnKUb5FoicyWzGPeUEeqJ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资料来源:https://extranet.who.int/agefriendlyworld/network/

 

4. 研究焦点

     本世纪以来,我国的居住区规划研究逐渐进入空前丰富的领域,对社区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关注日益加强,对旧区更新内在机制的探索日渐深入。城镇化、老龄化,甚至全球化等城市宏观主题的相互叠加,使得居住空间规划问题显得空前复杂。此外,居住领域的公平和正义命题,及居住余社会环境存在的潜在风险应如何应对和防范,也有待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与空间塑造回应顶层设计。 

基于CKNI数据库2010-2018年居住区规划领域2150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环境、老龄化、旧区更新、社区营造和农村社区成为本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UfduregiaqulHic486Iricyj6Buvr0CozPINsQBDsfEFKzXcnIsrzbpribIn7Se2xFV2FwDNvcDl8yTvUB3kJYnY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文案(于一凡

审阅(张立)编辑(王琳)